政法学院欢迎您! 

2022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延安专项活动——传承基因 红心向党(五)

发布人: 李蕊    发布时间: 2022-08-15    浏览次数: 243

       为进一步感受延川布堆画的魅力,助力非遗文化发展,周口师范学院“传承基因,红心向党”社会实践团继续追寻布堆画足迹,领会延安精神。


观摩布堆技艺,感受非遗文化


        实践团来到了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进一步解开布堆画传承的密码。在服务中心,布堆画传承人刘洁琼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黄土高原的妇女都是隐忍的性格,陕北布堆画是陕北妇女心灵的表达,手中的剪子是根,也是常青树。就是因为站在红色的土地,黄河之水孕育了朴实的陕北人民,延安精神始终引导着陕北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陕北布堆画都是劳动人民即兴而作,记录日常生活,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刘洁琼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陕北布堆画所体现的精神。随后,实践队成员在刘洁琼和各位布堆画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动手实践。亲自动手体验非遗民间艺术陕北布堆画的制作过程,在剪刀的一张一合之中完成色彩缤纷,造型粗犷的布堆画。

        在制作布堆画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问起刘洁琼与布堆画的情缘,刘洁琼感慨道,小的时候她母亲布堆画大师高凤莲女士并没有刻意地教过如何制作布堆画,反而是自己在人生的经历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和体会到了布堆画蕴含的精神内涵。布堆画代表了陕北地区人民一辈子以群山为被,以黄土为席,勤勤恳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本性。当问及目前布堆画传承情况时,刘洁琼十分欣慰地回答道,目前学习布堆画的人越来越多。陕北是红色圣地,陕北人民扎根于此,这块土地赋予了陕北人民生命,在延安精神的影响下,不能忘记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谈及对布堆画发展的看法时,刘洁琼说,“延川布堆画起源早发掘晚,如今得到了国家的扶持,布堆画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也开设了布堆画培训班,培养非遗传承人,让更多人加入传承布堆画的队伍当中,让陕北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助力艺术传播,感悟匠心精神


        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参观。经采访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得知,延安文化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宣传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中心也曾多次举办布堆画等专题展览。经工作人员的引荐,实践团成员们出发拜访布堆画传承人郭如林。


延安红街,播下种子待发芽


        实践团来到布堆画传承人郭如林在红街的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同郭如林诉说了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的构思,表示想要以这几天在延安的实践学习经历为基础,设计并制作一副布堆画作品。郭如林和他的爱人都翠兰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更为实践队的成员们对布堆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感到十分欣慰。根据实践团的想法,郭如林建议道,不如以圆形为底,将宝塔山,党徽等红色元素融合在一起组成布堆画。于是在郭如林与都翠兰的指导帮助下,实践团的成员们有序分工,团结协作,有的构想图样,有的拿起剪刀,沿线裁剪,有的捏紧木棒,小心粘贴,成员们最终齐心协力地完成了一副布堆画作品。

        在此期间,我们偶遇陕西卫视的记者前来采访郭如林。在采访中郭如林坦言道,布堆画的创作其实是当地居民思想的体现,所以没有瓶颈期,也不存在什么设计。延川人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创作材料,表现了延川人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寄托着延川人民的细腻柔情和对美好生活的乐观向往。

        作为布堆画传承人,郭如林一直对布堆画这门手工艺以及布堆画的未来报有乐观的态度,奈何疫情的原因,前来参观和购买布堆画周边产品的游客有所减少。但是郭如林相信,随着疫情形势的控制,布堆画的市场也会逐渐回暖。除此之外,郭如林还向实践队的成员们讲述了一件趣事,由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延安插队,就有人辗转带了郭如林的布堆画作品想送给习近平总书记,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德国,便以此作为国礼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这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感受到艺术无国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充满信心。

         延川布堆画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具有深刻的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相信在未来,延川布堆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和热爱,布堆画艺术薪火不熄!

      布堆画所反映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深刻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延川人民。周师学子通过探寻布堆画传承的奥秘,学习布堆画的相关知识,了解延安地区的风土人情,传承发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图片:吴浩正 杨艺蓉 文字:“传承基因,红心向党”社会实践团队

 初审:岳芳 复审:王体龙 终审:段卓夫)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Top